WFU

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

如何籌辦「精神科醫師的非典型職涯」工作坊?


大約半年前,江芝林學長在一次見面閒聊時,半開玩笑地說「我們應該算是醫院、診所之外,不可忽視的第三勢力!」離開咖啡店後,我越想越覺得學長說得有道理,當天我們通了幾次電話,就一起決定要向台灣精神醫學界,介紹醫院和診所之外,產、官、學界裡,精神科醫師的更多可能。


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

智慧型手機如何改變精神醫療



「思覺失調症的患者,這三個月幻聽減少了;應該幫他減藥嗎?」、「兩天前企圖吞藥自殺的病人,今天回到門診;下次門診安排幾天後追蹤,會比較安全?」 

臨床實務上,由於看診評估時間有限,精神科醫師經常憑著更有限的線索,在很短暫的時間內要做出醫療決策。有時候患者的家屬適時提供可靠的資訊(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),則醫師調整藥物劑量、是否需要住院、或是回診時間的決策,可能就此翻盤。此外,傳統精神醫學的臨床試驗,大多是以一兩個星期為最小的時間觀察單位,評估憂鬱、幻聽等精神狀態。但實際上起心動念之間,人的精神狀態隨時都可能改變。一項結合傳統一個月填寫兩次憂鬱症量表,以及每天評估精神狀態的比較指出:受試者在一個月紀錄兩次憂鬱症的分數,雖然都在低於閾值的正常範圍;但每天的情緒評估中,他的憂鬱情緒呈現起伏不定的波動,有些已經達到憂鬱症的程度,而且在一個月內他總計有8次的自殺念頭!但如果他在每個月一次的回診,告訴醫師的就是那兩次在正常值之內的憂鬱分數,醫師恐怕無法再深入了解他潛在的危險性。 

現在,智慧型手機可能有機會扮演提供可靠資訊與協助追蹤的角色!


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

跨界醫師的共通語言




在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的前夕,我總計發表了19篇學術論文,也取得第一項關於手機程式設計的專利。比起繼續在醫界發展,我更想深度瞭解一項產業,並且從研發的角度研究,因此我在完成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後,轉任輝瑞藥廠服務,同時攻讀博士班,這段時間是我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後的第二專長培訓。 

醫師在藥廠的工作,是能夠對業務行銷部門的同事,用商業的語言討論科學;而對醫界的「客戶」,用科學的語言談一樁生意。但當臨床或是商業策略上,遇到困難問題時,醫師-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核心能力則是相同的:(1)研究設計(data generation)、(2)詮釋實證(data interpretation)、以及(3)發揮學術影響力(data communication)。 

在業界服務三年後,我回到台大醫院擔任主治醫師,同時升任醫學系的助理教授。去年我轉任國家衛生研究院全職投入研究,但保留兼任教職與臨床工作。在轉職的歷程中,我深刻體會到在醫界、業界、與學界的角色不同,這三種核心能力的使用可能各有側重:在醫界與學界,比較強調詮釋實證(data interpretation)的能力,住院醫師或是研究生,大多數的時間是在學習撰寫論文,較少有機會自行發掘問題而設計實驗(data generation);在辛苦發表論文後,也缺乏在記者會面對媒體採訪或社會大眾溝通,發揮學術影響力的經驗(data communication)。 

我深信這三種核心能力是跨界醫師的共通語言,誠摯邀請各位先進一同參與「精神科醫師的非典型職涯」工作坊,一起討論、分享您的想法與經驗


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

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調查記者會


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、潘元健心理師,以及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邱于峻醫師組成之研究團隊,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「網路遊戲成癮量表」,調查臺灣8,110 位青少年玩家,成果顯示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.1%,略高於西方國家。此為目前亞洲以及全球最大規模的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行為調查,有助於接軌國際研究趨勢,進行與歐美國家的跨文化比較,並呼應世界衛生組織(WHO)政策建議方向。研究成果於今年8月被行為成癮研究領域的權威期刊《行為成癮期刊》(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)接受


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

全自動工時記錄系統「行醫記錄器」



「行醫記錄器」是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最新開發的全自動工時記錄 App,只要您的上班地點相對固定,不是醫療人員也可以試用。

「行醫記錄器」主要的原理是以極低耗電的模式,用GPS自動計算您的工時。不必每天打卡紀錄,安裝後就會自動幫您計算的工時。

這款App是我們在「全自動即時勞檢系統」的第一項研究工具,將大幅改善傳統工時勞檢的效率;未來也會建立全台灣各種工作的即時「血汗地圖」做即時監測,做為超時過勞的員工不必等到勞檢,隨時都有工時記錄的保障。

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

我在開授「網路心理學」學到的幾件事


文 / 林煜軒 (台大醫學院、公衛學院 助理教授)


這學期在台大公衛學院行社所開了一門「網路心理學」的一學分課程,期末我留了最後一堂課讓同學們回饋課程的建議;也出了個加分題的作業,請同學們寫段200字內的課程建議心得。我想自己也站在學生的角度,回顧這學期來自己從這門課學到的幾件事情。

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

為什麼不要用立體圖表?圖表的學術精神與商務素養


《精神科醫師的企業筆記》 作者:林煜軒 


今天在國家衛生研究院「年度優秀研究助理」預評時,一位報告者的「立體直條圖」讓我想起了一段業界的經歷告訴我:圖表不只代表簡報技巧,有些圖表其實還蘊含著業界或學界的潛規則與禁忌。 
用立體直條圖呈現今年業績成長80億 


為什麼不要用「立體直條圖」? 


我在外商公司的一次亞太區業務檢討(business review)會議時,某位國外的經理指著螢幕上的「立體直條圖」,說明他的產品策略,如何讓今年的業績氣勢如虹,比去年同期成長了80億。 

這時台下的主管馬上帶點幽默地指正他:「你的產品策略很厲害,但是你的圖更高明。明年你就算用同樣這張立體圖,業績還可以更好喔!」


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

旅行青蛙的遊戲心理學

手機遊戲「旅行青蛙」,圖片取自App Store。


「旅行青蛙」是一款手機遊戲,玩法非常簡單,但卻是最近最紅的遊戲。玩家只要定時收割三葉草、買食材、裝備和幸運道具給青蛙,幫蛙準備出門的背包,青蛙會不定時出門,旅途中還會寄明信片回來,返家時也會帶上伴手禮。

養蛙遊戲是新的人機互動體驗。現代人處在資訊爆量世代,需要偶爾放空,這款遊戲設計很簡單,有「減法人生」的概念,希望簡單、單純,回歸自然,產品的設計也許就可從簡單的人性出發,不用一味追求酷炫和繁複。


媒體採訪

中央社
旅行青蛙為何不回家 爆紅遊戲藏心理學秘密

TVBS News
旅蛙控制度低卻爆紅 凸顯對簡單生活渴望